藉米之气以和胃,蜜之味以引蛔,少与之而渐加之,则烦渐止而蛔渐化矣。 ”故用吴茱萸汤以温之,吐利止而烦躁除。
至七八日,虽暴烦,下利日十余行,必自止,以脾家实,腐秽当去故也。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
”答曰∶“虽得之一日,恶寒将自罢,即自汗出而恶热阳明受病,当二三日发。正气夺则虚,必目见鬼神,故郑重其语,有求生求救之状,名曰郑声。
”曰∶“何谓阴不足?欲眠,谓喜睡也。
寸为阳,沉数是阳陷阴中,故圊血。前条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,外未解也,未可与承气,总为脉迟者言耳。
其内证咽燥口苦,舌苔、烦躁,渴欲饮水,心中懊,腹满而喘。腹满如故者,下之未尽耳,故当更下之也。